员工旷工3天,我能直接辞退吗?”
“员工不服从工作安排,算严重违纪吗?”
当你翻遍《劳动合同法》却找不到答案时,你是否意识到——公司的风险,恰恰源于你以为的“常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企业而言,国家的法律是“国法”,而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就是至关重要的“家规”。

许多老板认为:“劳动用工,不就是一部《劳动合同法》的事吗?”
谁告诉你的?
我们的劳动法律体系极其复杂,是一个庞大的“法律金字塔”:
举个例子:员工婚假、产假到底休多少天?
这个问题,全国各地答案完全不同。比如,西藏的产假奖励假长达一年,这与北京、上海能一样吗?
规则是什么?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当单位注册地与员工劳动合同履行地不一致时,涉及劳动保障标准(如最低工资、社平工资、婚产假天数等),原则上以劳动合同履行地(员工上班地)为准。
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公司在多地有员工,你就必须熟知各地的具体规定。这还涉及各地高院、仲裁委的“会议纪要”。法律渊源的细碎复杂,正是劳动法领域最让管理者头疼的地方。
但,这只是第一道防线——法律的“底线”。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员工旷工多少天可以辞退?
你会发现,翻遍上述所有法律法规,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3天”或“5天”的答案。
那么,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答案就在你公司自己制定的《奖惩制度》或《员工手册》里!
法律将许多具体的管理权限交给了企业。企业必须在自己的规章制度中明确:
什么是“红线”行为?
哪些行为属于“严重违纪”?
触碰红线会有什么后果?
因此,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应包括但不限于:
招聘录用制度
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考勤管理制度
加班与休假制度
奖惩制度
绩效考核制度
离职管理制度
员工手册、职业道德准则...
1. 规范行为,提升效率:
让员工和管理者都清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入职培训、违规处理,一切有章可循,避免“拍脑袋”管理,解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管理大忌。
2. 降低成本,控制风险:
以“加班费”为例。对于每周工作6天的公司,聪明的做法是在薪酬结构设计中,将加班费核算充足并明确在工资结构中。这既是合法合规,也是控制未来巨额索赔风险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合法调整加班安排,还能实现用工成本的优化。
3. 发生争议时,让你“站得住脚”:
很多公司在劳动仲裁中败诉,核心原因就是拿出的制度被法院认定为无效!一份具备法律效力(内容合法、程序民主、已向员工公示)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在劳动争议中占据主动地位的最强保障。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只会越来越强。指望法律“对企业更友好”是不现实的。真正的出路在于企业自身——通过“制度先行”,构建属于你自己的、合规高效的用工管理体系。
关注共能人力将带你:
别再让无效的制度,成为你公司最大的用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