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每10个用工缺口,4个由人力资源服务填补——这一数据即将被政策与创新双重改写。
两天后,一项影响全国制造业人力资源格局的关键申报窗口即将关闭。
2025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工信部、商务部、全国工商联正式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30个试点城市名额成为各地争夺焦点。
此次试点核心直击制造业用工痛点:先进制造业集群面临高端人才稀缺、技术工人结构性短缺、跨国人力资源支撑不足等挑战,而政策正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从传统劳务派遣向全链条专业服务跃升。
试点申报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根据文件要求,2025年7月18日是省级部门向人社部推荐试点城市的截止日期。
此次试点瞄准制造业与人力资源服务的深度融合,覆盖2025至2027年三年周期。申报城市需具备三大硬指标:规模化的制造业集群(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成熟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础、以及丰富的教育人才储备。
政策优先支持拥有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城市,包括自贸区、经开区、高新区等。这意味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制造业高密度区域已进入申报白热化阶段。
内蒙古等省份明确表态:对入选城市将集中就业培训、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倾斜支持,形成“政策包”强力支撑。
政策划定的五大融合方向,对应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增量市场空间:
招聘用工联合体: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组织组建联盟,解决集群性用工需求。如汽车产业园区可形成“零部件企业-整车厂-物流公司”人才池。
跨企业培训中心:联合龙头制造企业共建技能培训基地,开发定制化课程。政策特别支持申报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人工智能赋能服务:开发招聘大模型、虚拟现实培训系统等工具。上海2025年启动的数字技术职称评审已将VR/AR纳入评价体系。
产业园深度合作:在工业园设立常驻服务机构。南昌模式证明:飞地服务站使企业用工响应速度提升60%。
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配套法律、金融等专业服务,支撑制造企业出海。
这些场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从基础用工匹配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跃迁,服务单价和客户粘性同步提升。
先行城市的探索已验证商业模式可行性:
南昌的“飞地”服务模式在产业园区嵌入实体服务站,整合就业之家、零工市场等8类资源。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该模式服务重点企业193家,35天解决某电子企业2400人用工缺口,技术岗位匹配成功率提升至89%。
宜昌政企合作产业园吸引46家人力资源企业入驻,形成“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网络。通过跨区域用工调剂机制,为荆州汽车零部件、荆门化工集群定向供才,园区年服务能力突破50万人次,预期年营收50亿元。
上海高端人才赋能体系以“3E”讲坛构建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生态。2025年开设79个高级研修项目,覆盖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14个新职业领域,单场活动线上参与超36万人次。
这些案例揭示核心趋势:空间耦合、数据驱动、生态化服务正成为人力资源服务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试点城市将获得三重赋能:
资金倾斜:就业培训、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融合项目,内蒙古等省已明确配套政策
监管创新:对招聘大模型等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制造业人力资源服务标准
统计背书:建立融合统计监测体系,为服务价值提供官方认证
更关键的是国家级平台通道:支持制造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申报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这既是品牌背书,更是技术能力变现通道。
把握政策机遇需四步突破:
抢点布局:立即研究申报试点城市的具体产业规划,重点对接人社部门、工业园区管委会。宜昌经验表明,城市群联合申报通过率更高。
能力再造:评估技术应用能力,开发AI面试、VR实训等工具包。政策明确鼓励技术赋能传统服务。
生态联盟:联合高校(如固安产业园签约北华航天学院)、金融资本共建服务链。上海“专技核心舱”模式已验证企业-专家直联价值。
数据攻坚:接入地方用工大数据平台。南昌模式中12万求职者数据库是服务效能的核心支撑。
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此刻的战略卡位将决定未来三年能否进入政策支持主航道。
南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财报显示:深耕制造业定制化服务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利润率较传统劳务派遣业务高出17个百分点。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的智能中心主任黄猛在“3E”讲坛现场感叹:
“过去我们招聘一名合格的数字运维工程师平均耗时43天,现在通过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这个周期被压缩到11天。”
人力资源服务融入制造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岗位填充。
那些能提供全链条、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正在成为制造业新质生产力进化的关键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