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于4月16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快速发展,但部分领域仍存在乱象,如:
(1) “假外包、真派遣”:企业以“业务外包”名义规避劳务派遣监管,损害劳动者权益;
(2)虚假招聘、黑中介:网络招聘平台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涉及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
(3)就业歧视、乱收费:部分用人单位设置不合理门槛,中介机构违规收费;
(4)个人信息泄露:求职者信息被非法收集、倒卖,影响隐私安全。
此次专项行动是延续近年来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趋势(如2023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优化就业环境。
专项行动时间:自2025年4月18日至7月31日。
1、打击“假外包、真派遣”等违法用工行为
(1)严查劳务派遣违规:重点检查企业是否通过虚假外包协议规避劳务派遣的“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和10%用工比例限制。
(2)规范外包合同:核查外包业务真实性,防止企业以“外包”名义行“派遣”之实。
2. 清理整顿网络招聘乱象
(1)打击虚假招聘信息:要求招聘平台审核企业资质,清理“高薪诱骗”“收费入职”等欺诈行为。
(2)整治就业歧视:禁止招聘中设置不合理限制(如性别、年龄、地域等)。
(3)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范求职者信息被非法收集、滥用或泄露。
3. 查处“黑中介”和非法职业介绍
(1)取缔无证经营:重点打击未经许可从事职业中介、劳务派遣的机构。
(2)整治乱收费:禁止中介机构以“培训费”、“押金”等名义违规收费。
4.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1)防范招聘欺诈:针对校园招聘中的虚假承诺、培训贷等问题加强监管。
(2)优化就业服务: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公平就业。
5.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1)跨部门联合执法:人社、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提高查处效率。
(2)信用惩戒机制:对严重违法企业纳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为确保整治效果,通知提出以下要求:
1.加强普法宣传。要向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单位宣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指导其守法规范经营,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对不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营业务且尚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要主动上门讲明监管要求和法规规定,指导其限期整改。
2.明确监管标准。对以公众号、小程序、网页网站、互联网群组等方式常态化发布招聘信息,以人力资源测评、就业指导咨询、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等为名,常态化发布招聘信息的,应当认定为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对就业指导咨询设置具体培训课程环节,且培训内容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规定的技能类职业(工种)内容基本一致的,应当认定为事实上已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对隐瞒事实真相或虚构事实开展招聘活动牟利的,应当认定为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
3.优化执法方式。有效应对当前人力资源服务活动向网上迁移的趋势特点,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强化联动执法,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大数据比对和舆情监测,大力推广网络巡查,畅通各类维权渠道,集中查处并向社会公布重大典型案件,以点带面形成有效警示震慑,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经营市场主体的不必要干扰。
4.强化违法惩戒。对查处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各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依规作出行政处理处罚。对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要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有关要求,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对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网页网站、互联网群组发布违法招聘信息,开展非法人力资源活动的,要依法及时采取管控措施,依法依规处置相关账号及网站平台。
此次专项行动的出台,具有以下深远影响:
1. 保障劳动者权益:遏制“假外包、真派遣”等行为,确保劳动者获得合法待遇。
2. 净化就业市场: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提升求职安全性。
3. 促进公平竞争:规范企业用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4.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人力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增长。
此次五部门联合行动,体现了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乱象的“零容忍”态度,通过强化监管、技术赋能、信用惩戒等手段,构建更加公平、安全的就业环境。企业、人力资源机构及招聘平台需加强合规管理,避免触碰法律红线。劳动者也应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求职,遇到侵权行为及时投诉维权。
该专项行动预计在2025年全年持续推进,各地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后续政策效果值得关注。